红面具锥尾鹦鹉(学名:Aratinga erythrogenys)是典型的攀禽,鸟喙强劲有力,喙钩曲,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,喙基部具有腊膜。肌肉质舌厚。脚短,强大,对趾型,两趾向前两趾向后,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。
红面具锥尾鹦鹉喜群居,尤其是繁殖期外的时间,通常成对活动,有时会组成6到10只不等的小族群行动,飞行的时候会伴随刺耳的叫声,是相当吵杂的鹦鹉。在野外的食物为水果、种子、浆果、坚果等。
生长在干燥、潮湿的森林、潮湿的长绿树林、落叶性森林以及热带稀树草原等地区,从海平线至海拔2500米皆有其踪迹,但主要栖息地都在海拔1000米以下,更喜欢干燥及半干燥的地区。
分布于厄瓜多西部以及秘鲁的西北部。
在野外的繁殖大多于春季开始,在厄瓜多西南部的族群约于1-3月的雨季时繁殖。筑巢在树洞或白蚁窝中,也有纪录在悬崖岩洞中筑巢,一次通常会产下3到4枚卵,孵化期间为23天,幼鸟羽毛长成约需50天。性成熟约3岁左右。
人工豢养的红面具锥尾鹦鹉很容易繁殖,繁殖期从5月开始,可以提供30*30*50厘米的厚木巢箱。成对分开饲养繁殖效果较好,繁殖期将外在干扰减至最低,如幼鸟孵出时须每日准备充足的食物供亲鸟喂食,尤其是软性食物;一次约产3-4枚卵,通常3枚,孵化期约23-25天,羽毛长成约50天。鸟舍中的红面具锥尾鹦鹉很吵杂,尤其在有人接近时,适应环境后会与大部分的锥尾鹦鹉一样变的强壮。
红面具锥尾鹦鹉美丽讨喜的外表长获得不少人的喜爱,作为宠物鸟自幼养起会是很亲人互动性很高的鹦鹉,行为逗趣,生性好奇,鸟舍中的红面具锥尾鹦鹉很吵杂,尤其在有人接近时或兴奋、照顾上并不困难。
平时喜欢自己配制饲料的朋友,就一定要注意合理配置好饲料中的营养成分了。主要的营养成分指标如下:
1.蛋白质。蛋白质是构成鹦鹉肌肉、神经、血液、皮肤、内脏和羽毛等部分的主要成分,一般要求含量在15%—30%左右,视实际需求而定。例如幼鸟的需求量就比较大。
2.碳水化合物。碳水化合物分无氮浸出物和粗纤维两种。纤维太高营养价值会较低,以至鹦鹉生长减慢,太低又会减慢肠道活动。一般需求为3%—5%。
3.脂肪。脂肪属高能量物质,也是组成细胞的基本原素,脂肪还可以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。如果脂肪含量太低,可能影响维生素ADEK等的吸收,脂肪需求量一般在1%—5%左右。
红面具锥尾鹦鹉这种鹦鹉在市面上也是比较常见的,价格一般在1000元左右。
生性好奇以及行为逗趣的红面具锥尾鹦鹉获得不少爱鸟人士的喜爱,作为宠物鸟从幼年开始饲养是最好的选择。家养的红面具锥尾鹦鹉比较安静,能与主人亲密互动,而在鸟舍中的红面具锥尾鹦鹉很吵杂,尤其在有人接近时或兴奋、照顾上并不困难。
在野外红面具锥尾鹦鹉生长在干燥、潮湿的森林、潮湿的长绿树林、落叶性森林以及热带稀树草原等地区,从海平线至海拔2500m皆有其踪迹,但主要栖息地都在海拔1000m以下。干燥及半干燥的地区是它们的最爱,喜群居,尤要栖息于干燥、热带的低纬度森林地带,充满棘丛和树木的平原、以及纬度约2600米的松木山林区;有时候他们也会前往农耕区以及果园觅食。
他们通常都成群活动,平常会聚集约20到30只左右,群聚数量完全视食物的多寡充足与否而定,通常他们在清晨和黄昏往返栖息的树木之间才会被看见,尽管他们飞行的高度比较高,但是仍然很容易被发现,因为他们的叫声非常嘈杂。
红面具锥尾鹦鹉(学名:Aratinga erythrogenys)是典型的攀禽,鸟喙强劲有力,喙钩曲,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,喙基部具有腊膜。肌肉质舌厚。脚短,强大,对趾型,两趾向前两趾向后,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。鸟体羽毛为绿色,前额、头顶、眼睛周围、脸颊以及翅膀弯曲的部分和大腿都带有红色的羽毛分布。主要栖息于森林地区、半开阔的林区、棘丛灌木平原地区、树木茂盛的乾燥地区。主要食物为水果、种子、浆果、坚果等,通常成对活动,繁殖期聚小群,分布于飞行的时候会伴随刺耳的叫声,是相当吵杂的鹦鹉。分布于厄瓜多西部和秘鲁。
红面具锥尾鹦鹉体长33厘米,体重165-200克。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,前胸和下腹部带有些黄绿色;前额、头顶、眼睛周围、脸颊以及翅膀弯曲的部分和大腿都带有红色的羽毛分布;翅膀内侧的飞行羽以及尾羽为橄榄黄色,眼睛周围有白色的裸皮,鸟喙为肉色,虹膜为桔红色。